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常识网 - 心理健康 - 什么是情绪教育
心理健康

什么是情绪教育


问:什么是情绪教育

答: 一、什么是情绪情绪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说来,凡符合、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往往使人产生满意、愉快、喜爱等情绪体验;反之,凡不符合、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则会使人产生不满意、不愉快、憎恨、忧愁等情绪体验。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反映这种关系的情绪也是极其复杂的。同一事物,既可以引起肯定的情绪,也可以引起否定的情绪。例如,对待学习,学生为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感到愉快,也可能同时由于劳累、厌学而有不快之感。情绪活动与其他心理活动不同,它除了产生独特的主观体验(如喜、怒、哀、惧)之外,还伴有独特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情绪的生理变化是指在情绪发生时,有机体内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及其代谢过程等发生的相应变化。如满意或愉快时,心跳正常,通常会使胃液、唾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强;暴怒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在情绪状态中,泪腺是最容易观察到变化的外部腺体,汗腺在情绪发生时也有明显变化。在激烈紧张的情绪状态中,肾上腺分泌增加,导致血糖、血压、消化以及其他腺体活动的变化,使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在情绪状态时,不仅发生外围变化,脑电活动、中枢神经介质等也随着发生变化。情绪的表情动作是指在情绪发生时,有机体外部发生的变化。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面部表情是指在情绪状态下,人的面部肌肉(包括眼、眉、嘴、颜面等),和腺体的变化。身段表情是指人在情绪状态下,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言语表情是指人在情绪状态下,人的语言、语调、言语节奏和速度方面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把面部、身段、言语表情结合起来,参照当时的情境,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各种情绪。二、中学生的情绪与身心健康1、情绪对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情绪和认知是相互制约的,认知参与情绪的产生,情绪影响认知的种类和进程。但是,在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情绪对认知的制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1)情绪状态决定着客体的某些属性能否被感知以及感知的结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学生自身没有一定情绪状态,客体的某些属性便不能成为认知对象。而且,客体的某些属性即使被感知,由于学生自身情绪不同,感知的深度和结果也会不同。(2)情绪状态支配着学生对客体的记忆效果。当学生的情绪良好时,注意力容易集中,对事物的感知清晰,记忆牢固;当学生的情绪消极时,如在烦恼、厌恶、紧张状态下,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事物感知不深,记忆不牢。(3)情绪状态制导着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按照教学内容去思考所有的问题,而是对那些易引其注意、使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维,即思维的选择方向是受情绪状态支配的。当学生的情绪良好时,学生思维变得敏捷,思路变得宽广,解决问题效率高;反之,思维变得僵化。(4)情绪状态激发着学生的想象活动。中小学生的想象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情感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怎樣進行情緒教育才對呢?美國學者約翰高特曼博士強調情緒教育,提供了情緒輔導的五項重要步驟:1.察覺情緒:家長及教師必須先學會察覺自己的情緒,才能在孩子身上察覺情緒。當人可以察覺情緒時,對於情緒輔導就有了充分的準備。情緒的表現包括:忿怒、憂傷、興奮等等。2.認可情緒(先接受兒童的感受):是親近及教導的好機會。把孩子負面的情緒表現為實行同理心、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教導孩子處理情緒的良機。千萬不能以漠視的態度來面對。3.以同理心去傾聽並肯定孩子的感受:此步驟為情緒輔導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傾聽不單只是雙耳,更要利用雙眼去觀察孩子情緒的表徵(例如: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亦即身體語言)。4.口頭上的情緒描述:就是當孩子情緒受到刺激時,幫助他們去描述(形容)這情緒,也就是讓孩子能以正確的言辭來表達他們的感受。5.設規範並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以不適當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時,父母必須對不適當的行為予以規範,並且指導孩子思考一些較適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面的情緒。

健康常识网·心理健康 © 什么是情绪教育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