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常识网 - 人体常识 - “春捂秋冻”到底应该捂到什么时候?
人体常识

“春捂秋冻”到底应该捂到什么时候?


问:“春捂秋冻”到底应该捂到什么时候?

答: “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季里(尤其是初春),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使得人体能自然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的夏季。而秋季,天气是逐日变凉的,9—10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虽降至10—20℃,但一般还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能力随之下降,这就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粘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防玻但“春捂秋冻”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先说“春捂”。当南方地区步入三月份,或北方地区进入四月,天气明显有些热了,这时如果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尤其长江流域,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春季何时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春季气温日较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而晴目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l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这几年,由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气候异常的机率明显增多。春季气候就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春寒”和“倒春寒”;二是“暖春”。对于前者,当然要注意保暖,刻守“春捂”之道;对于后者,当天气连续几天都是艳阳高照(日最高气温常常在20℃以上),这时就不能“捂”了,若是暮春时节,倒是可以遵循夏日的一些养生之道(事实上,暮春和初夏之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当然,春日的两种极端天气有可能交错出现,这时穿衣和脱衣就该勤一点。俗话说:“急脱急着,胜似服药”,可谓春季穿衣的经验之谈。广义上的“捂”,也应包括居室和被窝的保暖。一般来说,春季里可以使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传统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的防御。要想防病健身更进一步,平时就必须加强锻炼,增强肌体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科学饮食和起居。“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春天易困,应多补充维生素B族;韭菜、菠菜、芹菜、竹笋等也是春日佐餐的佳品。在起居方面,“春欲晏卧而早起”(唐·孙思邈《千金方》),但早起也宜鸡鸣后,晚睡须在子时前(即23点前)。“秋冻”也应有限。当时令步入暮秋(10月底至11月),天气已明显有些寒意,尤其是早晚,气温常常都在10℃左右,这时就应该及时添加衣服和棉被,否则,健康人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暮秋时节,天气变化比较频繁,北方冷空气时常入侵,“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样的气候规律对心血管病患者也是不利的,如果一味地注重“秋冻”,一旦气温突降,肌肤被寒冷侵袭,人体血管会突然收缩,动脉平均压力升高,心肌需氧指数相应增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就会明显上升。气象资料表明,11月是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月份,平均达7—IO℃,北方地区常常会有寒潮入侵,所以心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在这一时段要特别关注天气预报,当有寒潮或冷天气出现时,不仅要增添衣被,患者早晚出门时最好能戴上口罩,以减少冷空气的直接刺激。对于一些年老体弱者,深秋时节不必固守“秋冻”法则,因为“暮秋”和“初冬”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线,只要有寒潮降临,即可遵循冬天的一些养生之道。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同样是秋天,北方和东部地区多半秋高气爽,而华西一带却常常秋雨绵绵,所以,这一地区的关节炎患者必须注意“秋捂”,即秋雨之时注意加强关节的保暖(如带上护膝),以避免或减轻关节的疼痛。来源:健康必读/健康必读出版社

健康常识网·人体常识 © “春捂秋冻”到底应该捂到什么时候?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