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常识网 - 中医 - 请学中医的朋友回答五脏六腑是指什么?何为阴何为阳?何为表?何为里?相生相克又如何?
中医

请学中医的朋友回答五脏六腑是指什么?何为阴何为阳?何为表?何为里?相生相克又如何?


问:请学中医的朋友回答五脏六腑是指什么?何为阴何为阳?何为表?何为里?相生相克又如何?

答:    五臟六腑五臟六腑是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一個名詞,就是指人體內的主要器官。“臟”是指實心有機構的臟器,有心、肝、脾、肺、腎五臟,“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等分別和五個臟相對應的五個腑,另外將人體的胸腔和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為三焦,是第六個腑。7m#G9KB9gV1Mj1cV人體的十一個臟器各有一條相對應的經絡,加上心包經,也就是心臟和心臟外層的保護膜之間,稱之為心包,其相應的經絡稱之為心包經。再加上人體軀幹前側的任脈和後側的督脈,一共有十四條主要的經絡。其中彼此之間有錯綜複雜的關係。例如每一個臟都相對應於一個腑,心臟對應著小腸;肝臟對應著膽囊;脾臟對應著胃;肺臟對應著大腸;腎臟對應著膀胱;三焦則對應著心包。Ftx5Fj2\Or從經絡物質基礎的研究中,發現手上和腳上的經絡多數在骨間膜上,而臟的經絡和其相應腑的經絡通常都在同一片骨間膜的兩面,所以這兩個臟腑之間的變化會形成一致的病理現象。五臟對應著五腑,另外的三焦經則對應著心包經,也是在手臂的內外側之間對應著。這種現象中國的醫生在幾千年前就明白了。EQJ9bz而這種對應的現象,對不懂中醫的人而言,則是認為毫無根據的。例如中醫認為寒氣會入大腸經,從西醫來看,受寒就是肺的疾病,和大腸怎麼可能相關,一個是消化系統,一個是呼吸系統。兩者在解剖中根本就是不相通的兩個器官。從經絡來看,就會發現大腸經和肺經始終都是非常緊密相隣的。Y}O6[$?)C3Rv:Y#j1I:u除了臟腑對應的關係之外,臟器之間還存在著相生相剋的密切關係,古人將之以五行理論整理後,再依各個臟器的特性予以對應到五行之中就得出了: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9Sa8b-V!g![U在五行關係中,講究的是平衡,如果五臟中的任何一個臟器的能力較其他臟器強或弱,就會破壞這種平衡。如心火太旺的症狀,有可能是心臟自己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夏天天氣熱,這個季節自然容易產生心火太旺的症狀,但是冬天腎氣不足時,水剋不住火,也會造成心火太旺的症狀;春天肝氣上升時,也會因為木生火而造成心火跟著也旺的症狀。$W$F[:q:D']%je這種臟腑之間的五行關係非常複雜,通常一個好的中醫師需要花費數年甚至數十年以上的經驗累積,才能完全掌握。掌握了這種五行變化的醫生,經常可以非常準確的判斷疾病根源,而有手到病除的功力。U'p$LH2ocVj例如我們常見的腿部外側不明原因的發麻和疼痛,通常被西醫診斷為骨刺壓迫神經造成的坐骨神經痛,仔細觀察疼痛的部位,其實痛的是膽經的部位,是因為常年肺熱引起的。肺屬金,膽屬木,金剋木。肺的問題壓制了膽的功能,有時肺熱特別嚴重,就會造成膽經疼痛,這時只要在手部外側肺經的尺澤穴壓住不動一分鐘,泄除了肺熱,疼痛立即消失,真是手到病除。;yX\^b{"t:k但是這只是治標而已,這種患者多數都伴隨著膽功能方面的疾病,嚴重的甚至割除了膽囊,因此,只有根治了膽的疾病,才有機會使疾病痊癒。而膽功能的疾病根源又來自於肺裡的寒氣,只有將肺裡的寒氣徹底去除才會消除膽裡的問題,疼痛才能永遠不再發生。j8\ea-tE-@5H雖然這種五行的理論不容易掌握,我們會在後續的章節中將常用的幾種五行規律做比較詳細的介紹。即使沒有這種手到病除的功夫,只要能依照本書所提供的調養方法,慢慢調整生活習慣,也就能使血氣能量上升,讓人體的診斷維修系統發揮作用消除這種疼痛,差別只是需要忍受稍長時間的皮肉痛苦而已。因此讀者不用擔心學不會那些難懂的金、木、水、火、土,有興趣就學,沒興趣就不用學,不會因此就學不會正確使用人體的方法。/tuX5Z6Xo[?雖然每個人的血氣水平都不一樣,但是人體在不同的血氣水平,五臟六腑都會形成平衡的狀態,身體才不會有不舒服的生病症狀。通常出現了不舒服的症狀時,就是臟器之間失去了平衡,這時中醫的治療目標,就是消除這種不平衡。vZGa)PD\:S+k;sKn這裡順便一提的是,人體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機體,前面例子中的膽經痛就是最好的例証。這種發生在四肢上的疼痛,通常是用來通知大腦人體生病的訊號。)J(aj-v1v3^4~A多數不明原因的疼痛可能都是經絡痛,當人體臟器的能力不足時經絡才會痛,多數時候必需觸壓才會有痛感,到了問題很嚴重時,才會不碰也痛。因此當發生不明原因的疼痛時,應先找一份經絡圖,仔細分辨疼痛的位置是那一條經絡,直接按摩疼痛的經絡,或者按摩其相生或相剋的經絡,多半能夠緩解疼痛。u]G)G_p#D有些人很容易扭傷手腳,多數都會認為是意外的傷害,其實只有真正的嚴重外力才會造成扭傷,一般性的用力不當,是不容易造成扭傷的。通常被扭傷的部位會不斷的重複受傷,其實主要原因並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該經絡相應的臟器早就有問題,使得經絡的彈性變差,自然就容易扭傷了,這種扭傷不是偶然的意外,而是必然的結果。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阴阳说在中医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它渗透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学虽然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的,所以《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以生理病理来看,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玻就诊断治疗来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从以上所说来看,中医是离不开阴阳来说理的。《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二字。中医·八纲辨证·表里一、表里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一)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1.表寒证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福治则:辛温解表。常用方剂:麻黄汤2.表热证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常用方剂:银翘散。3.表虚证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常用方剂:桂枝汤。4.表实证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治则:辛温解表。常用方剂:麻黄汤。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二)里证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外感病中的里证还需结合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内伤杂病中,则以脏腑辨证为主。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并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并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三)半表半里证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治则:和解表里。常用方剂:小柴胡汤。(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玻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通降为和。六腑是以疏通为其主要功用的,即是以大小便之形式排泄其代谢废物为其主要功用的。但是,它在以通为用的同时,还具有通降为和的排泄废物之功用,并以呼吸、发汗、呕吐等方式进行排泄废物。由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又是相表里的,而六腑又是以通为用、通降为和为其工作之本,所以五脏也是以通为用、通降为和为其工作之本的。这样,中医攻邪治病,也正是本着五脏六腑以通为用、通降为和为其工作之本,借助发汗、呕吐、泻下之形式,排泄掉人体内蓄积的代谢废物、毒素等垃圾,清洁和净化了人体环境,为整个人体解毒,恢复了人体的代谢平衡和系统活力,从而增进了人的身心健康,最终达到防病治病之功效。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祖国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1)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健康常识网·中医 © 请学中医的朋友回答五脏六腑是指什么?何为阴何为阳?何为表?何为里?相生相克又如何?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