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常识网 - 妇产科 - 有人做过人工授精吗?
妇产科

有人做过人工授精吗?


问:有人做过人工授精吗?

答:    人工授精\r\n一、什么是人工授精?\r\n\r\n人工授精并不是试管婴儿,它是较体外受精技术相对简单的一种辅助生育技术。人工授精是通过人工方法用器皿而不是通过性交的方式将精液放入女性生殖道内。包括使用丈夫精液人工授精(ariificialinseminationwithhusband\'sperm,AIH)和使用供精者精液人工授精artificialinseminationbydonor,AID)两种。人工授精应用于临床已有两百年历史,开始主要应用于解剖异常如严重尿道下裂、逆行射精以及阳痿、早泄等,近几十年应用于精液量减少,精子计数少于2千万/ml、精子活动力低,活动精子少于50%以及不液化的患者。人工授精在女性不孕治疗时主要应用于精子在女性生殖道运行障碍,即宫颈因素和免疫性不孕女性,常用方法为宫腔内人工授精(IUI)。1UI经过洗精处理,用0.3~0.5ml精液,通过导管插入宫腔,将精液注入宫腔内授精,同时给予诱发联合可以提高成功率。由于此项技术相对简单,在基层进行较多,使用供精者精液人工授精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不能滥用。\r\n\r\n二、什么情况下可以做人工授精?\r\n\r\n丈夫精液人工授精适用于患者丈夫有尿道上裂、尿道下裂、顽固性不射精、严重早泄、逆向射精者,或心理或生理的因素导致的阳痿。供精者精液人工授精(AID)适用于丈夫有严重的遗传缺陷或Rh因子不合,可引起流产、早产及新生儿畸形或严重的胎儿溶血症。对赠精者必须做全面检查,包括血乙肝表面抗原、血型,并除外其他传染病,还应对其外貌及智力有所了解。同一供精者的精液致妊娠6例以后即不能再用,以避免其后代互相通婚的可能性。人工授精者的输卵管必须通畅,排卵正常。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女方有全身性疾患或传染并严重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或畸形或者有严重子宫颈糜烂的不能做人工授精。\r\n\r\n供精者精液人工授精不是夫妻双方的精卵结合,可能引起伦理学和法律上的一些问题。一方面,供精者精液人工授精解决了由于男性因素而引起的不孕,也可以避免将男方的遗传病带给后代,起到了优生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人工授精切断了生儿育女与婚姻的关系,变为配种而非夫妻之间的自然性结合;应用第三者的精子,为所生儿童带来了第三者的关系,有可能破坏婚姻家庭的统一性或夫妻之间的爱情及对儿女的照料。供精者精液人工授精必须要有受者夫妇及赠者夫妇双方的签字,明确规定生出的儿女由受者所有,由受者抚养教育,并有继承受者家庭的遗产权利。一般人工授精只应用于已婚夫妇。\r\n\r\n三、怎样做人工授精?\r\n\r\n经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正常、子宫内膜活检腺体分泌良好、双侧输卵管通畅的不孕患者,首先用基础体温、宫颈粘液或接近排卵日连续测定尿LH峰或连续阴道B超的方法估计排卵日。在女方估计排卵期前,赠精者或丈夫经手淫取出精液,化验结果显示精液密度及活动度正常,待其精液液化后,用注射器或导管将精液注入阴道、子宫颈周围及子宫颈管内。女方卧床休息2~3小时使精液不致排出。一个周期中可进行2次,其间可相隔一天。人工授精每周期的妊娠成功率约为10%~20%,连续治疗3个周期以上,每例妊娠率为可达40%。需要注意的是精子库的建立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赠精者做全面健康检查,对其种族、肤色、外貌及智力、血型有明确的记载,除外传染玻同一供精者的精液致5例妊娠后则不能再用。人工授精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利。\r\n\r\n四、什么是宫腔内人工授精?适用于那些患者?\r\n\r\n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insemination,IUI)就是将丈夫的精液经处理后,去除精浆,集中活动精子的液体,注入患者的子宫腔内,帮助患者怀孕。\r\n\r\n宫腔内人工授精适用于免疫因素引起的不孕、男性因素精子数量少、子宫颈因素、原因不明不孕症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通畅者。如果丈夫常年在外,可用冷冻储存的精液。妇女血清中有抗精子抗体可影响精子在女性生殖道中的运行,精卵结合及生殖道内吞噬细胞有吞噬精子作用,精液处理后可减少或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弱精症患者精子数在1000000~2000000/ml之间,活动率<40%,或畸形精子增多,经过处理后可使精子活动率增加,并可浓缩精子数量;宫颈粘液粘稠精子不易通过,影响精子上行,如宫颈重度糜烂,曾经过电烙或锥形切除,沙眼衣原体感染,性交后试验发现粘液中无活动精子,直接将精子送入子宫腔可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通畅的患者可有盆腔内粘连,输卵管蠕动异常,精子进入腹腔中为巨噬细胞所吞噬,宫腔内人工授精可克服这些障碍。\r\n\r\n宫腔内人工授精要求女方的年龄<40岁,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或腹腔镜检查,输卵管通畅。经基础体温测试及B超检查说明有排卵,丈夫精液检查及上游试验表明精子密度及活动度可达到要求。\r\n\r\n五、宫腔内人工授精前需要哪些准备工作?\r\n\r\n宫腔内人工授精患者应经全面不孕检查,包括一般体检,生殖器检查,基础体温测定,子宫内膜活体检查,输卵管通畅试验,性交后试验。如怀疑有免疫因素致不孕,可做抗精子抗体试验。IUI的方法是诱发排卵及监测卵泡发育,选择适当的时间人工授精,精液处理和子宫腔内注入。\r\n\r\n1.诱发排卵:自然周期和用药周期,如克罗米酚促排卵,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或二者联合应用。\r\n\r\n2.受精的时间确定:自然周期可根据基础体温及宫颈粘液判断。如果使用血清或尿标本测定LH,应于估计排卵日的前2~3天开始,IUI应在LH峰后1至2天进行。B超监测卵泡发育能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排卵信息,卵泡的大小应以长、宽两径线平均值来估计,近排卵日卵泡每日可生长2.5~3.0mm,排卵的B超显示卵泡消失或较原来缩小5mm以上、子宫直肠窝有液性暗区。超排卵周期应用注射HCG控制排卵时间,通常在卵泡直径≥18mm时注射HCG5,000IU\r\n或10,000IU。1UI则应在注HCG后36~42小时进行,此刻正是卵子从卵泡释出的时间。\r\n\r\n3.精液处理:应用手淫方法取精液,上游法处理精液。注意无菌技术,取精后放入消毒烧杯内,液化后加一定比例的精子洗液(SW)混匀,离心,温箱孵育,活动精子上游,处在最上层的精子就是活力强的精子。洗涤后精液去除了精浆的异性蛋白及前列腺素,避免注入后产生过敏或子官痉挛性收缩、恶心、低血压等情况。\r\n\r\n4.将上游精子注入宫腔:病人取膀胱截石位,盆腔检查,生理盐水擦宫颈,干棉球将阴道内多余液体吸净,用特殊的细管吸取含上游精子的液体0.3~1m1,注入宫腔。注入速度要慢,3分钟注完,停1分钟,馒慢取出导管,抬高臀部,休息30分钟,术后用HCG或黄体酮支持黄体,14~16天后查尿妊娠试验。\r\n\r\n六、宫腔内人工授精联合用促排卵药有哪些好处?\r\n\r\n经过洗涤或上游等技术处理精液后,提高了活动精子密度,减少或去除精浆内前列腺素\r\n\r\n、免疫活性细胞、抗精子抗体及细菌与碎片,减少精液的粘稠性,并促进精子获能,改善精\r\n\r\n子受精能力;直接注入宫腔还可避开宫颈粘液中的AsAb,与1VF、ET及G1FT相比技术简单,\r\n\r\n用药安全,费用低廉,对病人无损伤,是宫颈性不孕和免疫性不孕的首选方法。但由于女性\r\n\r\n的整个生殖道均可发生免疫反应,处理精液去掉的只是与精子结合松散的抗体,对牢固结合\r\n\r\n于精子表面的AsAb是无效,因此免疫性不孕治疗的妊娠率仅为10%~15%。宫腔内人工授精还可以改善治疗周期卵子与精子质量,使用药物促排卵治疗可以纠正一些不利于卵子发育的内分泌异常,提高了受孕能力,不明原因不孕症者,人工授精的周期妊娠率可高达20%~30%。\r\n\r\n七、宫腔内人工授精有什么合并症吗?\r\n\r\n由于宫腔内人工授精需要把精子注入子宫腔,有并发生殖道感染的可能。国外已有宫腔内人工授精合并盆腔感染的报告,但发生率低。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培养液中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对预防感染亦可有效。应用Percoll与上游法可以较有效地减少精液中细菌。另外,由于宫腔内人工授精常采用促排卵治疗,有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可能,其中严重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可通过B超监测卵泡发育进行监测,并针对病者年龄、体重及卵巢基础状况调整用药剂量。多胎妊娠与流产也是其合并症之一,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妊娠患者多胎妊娠与自然流产率发生率均可高达20%~30%。也有女性生殖道抗精子抗体形成的报告,宫腔内人工授精后妇女抗精子抗体阳性发生率约为4%~8%。\r\n\r\n八、还有哪些人工授精技术?\r\n\r\n除了宫腔内人工授精外,还有直接经腹腔内人工授精(directintraperitonealinsemination,DIPI)和经腹腔精子与卵子移植(peritonealoocyteandsperm\r\ntransfer,POST)。经腹腔内人工授精是将处理后的精液用长针经阴道后穹窿注入子宫直肠窝内,损伤小,痛苦少,但成功率通常较经超排卵治疗的IUI低,适用于宫颈中狭窄IUI操作困难者;经腹腔精子与卵子移植需要先经腹腔镜或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然后再将处理过的精子和卵子直接放入腹腔,操作相对复杂,有一定损伤性,临床应用较少。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宫外孕发生的可能性。\r\n\r\n近年来经输卵管人工授精应用于临床,精液处理及操作与IUI相近,只是应用特殊的导管经宫腔进入输卵管,将精子直接注入输卵管内。文献报告妊娠率与IUI相似,应用于IUI质量失败的患者仍约有20%的成功率。\r\n\r\n
相关信息

健康常识网·妇产科 © 有人做过人工授精吗? 2006 - 2011 版权所有